病害名称: 柑橘疮痂病 别名: 无 分类: 真菌病害
病状:
受害的叶片初期产生水渍状黄褐色圆形小斑点,逐渐扩大,颜色变为蜡黄色,后病斑木质化而凸起,多向叶背面突出而叶面凹陷,叶背面部位突起呈圆锥形的疮痂,似牛角或漏斗状,表面粗糙。新梢叶片受害严重的早期脱落。天气潮湿时病斑顶部有一层灰色霉状物。有时很多病斑集合在一起,使叶片畸形扭曲。新梢受害症状与叶片基本相同,但突出部位不如叶片明显,枝梢变短而小、扭曲。幼果在谢花后不久即可发病,受害的幼果,初生褐色小斑,后扩大在果皮上形成黄褐色圆锥形,木质化的瘤状突起。严重受害的幼果,病斑密布,引起早期落果。受害较轻的幼果,多数发育不良,表面粗糙,果小、味酸、皮厚,或成为畸形果。
注:此病在发病初期易与柑桔溃疡病相混淆,这两种病害在叶片上的症状,主要区别是:溃疡病病斑表里穿破,呈现于叶的两面,病斑较圆,中间稍凹陷,边缘显著隆起,外圈有黄色晕环,中间呈火山口状裂开,病叶不变形。疮痂病病斑仅呈现于叶的一面,一面凹陷,一面突起,叶片表里不穿破。病斑外围无黄色晕环,病叶常变畸形。
发病条件:
1、疮痂病的发生需要有较高的湿度和适宜的温度,其中湿度更为重要。发病的适宜温度为20-24℃,当温度达28℃以上时病害就很少发生。在适温范围内,湿度对病害的发生起决定性作用。凡春天雨水多的年份或地区,春梢发病就重。反之则轻。
2、组织老嫩程度:疮痂病菌只侵染幼嫩组织,以刚抽出而尚未展开的嫩叶、嫩梢及刚谢花的幼果最易受害,随着组织的不断老熟,抗病性逐渐增强,老龄树抗性较强。
侵染循环:
主要危害叶片、新梢和果实,尤其易侵染幼嫩组织。以菌丝体在病组织内越冬,中温高湿条件下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或昆虫传播到幼嫩器官上,以春梢和幼龄树受害较重。萌发芽管侵入表皮,然后进行再次侵染,危害夏梢和秋梢,通常新抽出的幼叶尚未展开前及谢花后不久的幼果期最容易发病。
防治方法:
1、药剂防治,目的是要保护新梢及幼果。因此要抓早,抓好。一般要喷2次药:第一次在春芽萌发时,第二次是在谢花三分之二时。
2、冬季清园:结合春季发芽前修剪,剪除病梢、病叶并集中烧毁,喷洒0.5波美度石硫合剂一次。有效的药剂有:世赢(10%苯醚甲环唑)、安普绿托(70%甲基硫菌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