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状:
柑橘炭疽病是一种常见的、为害严重的真菌病害。枝、叶、果和苗木均会感病。发生严重时,常引起落叶、枯枝和落果,影响树势和产量。贮藏期的果实也常因此病而腐烂。
慢性型(叶斑型)症状:多出现在成长叶片或老叶的叶尖或近叶缘处,圆形或近圆形,稍凹陷,病斑初为黄褐色,后期灰白色,边缘褐色或深褐色。病、健部分界明显。在天气潮湿时,病斑上出现许多朱红色而带粘性的小液点,在干燥条件下,则在病斑上出现黑色小粒点,散生或呈轮纹状排列。
急性型(叶枯型)症状:常从叶尖开始,初为暗绿色,像被开水烫过的样子,病、健部边缘处很不明显,后变为淡黄或黄褐色,叶卷曲,叶片很快脱落。此病从开始到叶片脱落不过是3-5天。叶片已脱落的枝梢很快枯死,并且在病梢上产生许多朱红色而带粘性液点。
枝梢受害后的两种症状:
一种是由梢顶向下枯死。多发生在受过伤的枝梢。初期病部褐色,以后逐渐扩展,终致病梢枯死。枯死部位呈灰白色,病、健部组织分界明显,病部上有许多黑色小粒点。另一种是发生在枝梢中部,从叶柄基部腋芽处或受伤皮层处开始发病,初为淡褐色,椭圆形,后扩展成梭形,稍凹陷,当病斑环割枝梢一周时,其上部枝梢很快全部干枯死亡 。
果实受害症状:
果实受害,多从果蒂或其它部位出现褐色病斑。在比较干燥的条件下,果实上病斑病、健部分边缘明显,呈黄褐色至深褐色,稍凹陷,病部果皮革质,病组织只限于果皮层。在空气湿度较大时,果实上病斑呈深褐色,并逐渐扩大,终至全果腐烂,其内部瓤囊也变褐腐烂。幼果期发病,病果腐烂后,失水干枯变成僵果悬挂在树上。
发病条件:
1、高温多湿和连续阴雨天气的情况下容易发病,一般缺肥、排水不良、受旱、受冻、生长不好的树容易感病。
2、慢性型于春梢生长后期开始发病,夏、秋梢发病较多;急性型主要发生于雨后高温季节;落叶型一般发生在2—5月和10—12月,而以4月下旬至5月下旬和10—11月发病严重。
侵染循环:
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组织上越冬,翌年春天温湿度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或昆虫传播,可以直接侵入寄主组织,或通过气孔和伤口侵入,引起发病。
防治方法:
1、防治炭疽病菌潜伏侵染的一个关键性措施是在春、夏、秋梢的嫩梢期,各喷药一次,在落花后一个月内,喷药2-3次,每隔10天喷一次,以防治炭疽病菌侵入幼果。
2、加强橘园管理,增施有机肥、磷钾肥,控制氮肥用量;雨后及时排水;及时清除病残体,减少侵染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