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名称: 大蒜叶枯病 别名: 叶枯病 分类: 真菌病害
病状:
主要危害叶或花梗。叶片染病,初呈花白色小圆点,后扩大呈条斑型至椭圆形灰白色或灰褐色病斑,其上产生黑色霉状物,发病严重时病叶枯死。花梗染病,易从病部折断,最后在病部散生许多黑色小粒点。
发病条件:
1、病菌对温度的适应性较强,但需要较高的湿度。降雨和田间高湿是病害流行的必要条件。浙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大蒜叶枯病的主要发病盛期在梅雨季节。大蒜病感病生育期在成株期。
2、一般在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偏施氮肥、葱蒜类蔬菜混作、植株受伤、植株生长瘦弱和连作的田块发病重。年度间梅雨季节或秋季多雾、多雨的年份发病重。
侵染循环:
在春播大蒜栽培区,病菌主要以菌丝体或子囊壳随病残体遗落土中越冬,翌年产生子囊孢子引起初侵染,后病部产生分生孢子随气流和雨滴飞溅进行再侵染。秋播大蒜出苗后,病残体上产生的分生孢子随气流、雨滴飞溅传播,降落在蒜叶上,引起侵染发病。病菌该菌为弱寄生菌,常伴随霜霉病或紫斑病混合发生。
防治方法:
1、合理密植,降低田间湿度。
2、拌种处理,多菌灵、白菌清均可。
3、发病初期,选用以下药剂进行防治:
560g/L嘧菌·百菌清悬浮剂800-1000倍液;
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
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兑水喷雾,视病情间隔7-10天喷一次,交替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