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名称:大葱霜霉病 别名:病原:
病状:
霜霉病有系统侵染和局部侵染两类,病株症状特点不同。系统侵染的病株是由土壤和种植材料传带的病菌侵染所形成的,表现出全身性的症状。局部侵染植株只在被侵染部位出现症状。
大葱被病原菌系统侵染后,病株矮化,叶片扭曲畸形。潮湿时在叶片与花茎表面形成一层疏松的绒毛状霉层,白色到淡紫色。干燥时叶片变为污白色或淡黄色,逐渐枯死。有时只有叶片尖端部分发病,变白枯死。局部侵染的叶片和花茎上,产生卵圆形、圆形病斑,大小不一,白色或淡黄色,边缘不明显,潮湿时表面生绒毛状霉层,干燥时变为枯斑。叶片中下部发病,则叶片上方下垂干枯。
霜霉病的诊断特征为病斑黄白色,表面生有白色到淡紫色绒毛状霉层,病叶软化易折。后期病部有时滋生腐生性真菌,出现黑霉,需注意鉴别。
发病条件:
凉爽高湿的天气有利于病原菌发育和病害发生。气温15℃左右,降雨较多时最有利于发病。
4月中旬至5月上旬(东北地区5~6月份)持续阴雨或经常出现重雾、大雾时,霜霉病可能大流行。地势低洼、大水漫灌、密植和生长不良的地块发病尤重。秋季发病程度也与雨量成正相关,灌水不当也诱使发病加重。秋季病重田块,翌年春季发病也重。
侵染循环:
以田间病残体中的病菌卵孢子和鳞茎中的潜伏菌丝体为主要初侵染菌源。卵孢子在土壤内病残体中可存活数年。越夏或越冬的卵孢子以及鳞茎传带的菌丝体都能侵染幼苗,形成系统侵染。秋播葱苗染病后,菌丝在秋冬季节随生长点在体内蔓延,2~3月间即出现系统侵染症状。病部陆续产生病原菌的孢囊梗和孢子囊。
孢子囊随风雨和昆虫传播,接触叶片,在叶面水滴中萌芽,产生芽管,由气孔侵入,形成局部侵染。叶片和叶鞘发病部位的病菌向基部蔓延,引起鳞茎感染。孢子囊随雨水降落在土壤中也能侵染鳞茎。在适宜条件下可发生多次再侵染,形成大流行。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雨后及时排水,合理密植,加强肥水管理,
2、苗期和发病初期喷药防治,可喷洒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72%克露可湿性粉剂。大葱叶面有蜡粉,不易着药,为了增加药剂的黏着性,每10千克药液可加中性洗衣粉5~1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