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名称: 立枯病 别名: 病害分类: 真菌病害
病状:
主要在幼苗期发生,成株期也可发病。植株各个部位均可染病,地上部发病多从茎基部开始侵染,病部呈水渍状坏死,后变褐干缩。块茎染病,病部变褐干缩,后期腐烂或干缩。叶片或茎秆染病,多呈椭圆形或不定形灰褐色病斑,并相互融合成坏死大斑。空气潮湿时,病斑表面可产生蛛丝状菌丝。
发病条件:
1、病菌以菌丝和菌核在土壤或寄主病残体上越冬,腐生性较强,可在土壤中存活2-3年。
2、混有病残体的未腐熟的堆肥,以及在其他寄主植物上越冬的菌丝体和菌核,均可成为病菌的初侵染源。
3、病菌通过雨水、流水、沾有带菌土壤的农具以及带菌的堆肥传播,从幼苗茎基部或根部伤口侵入,也可穿透寄主表皮直接侵入。
4、土壤湿度偏高,土质粘重以及排水不良的低洼地发病重。光照不足,光合作用差,植株抗病能力弱,也易发病。
侵染循环:
病菌以菌丝体和菌核在土壤中或病组织上越冬,腐生性较强,一般可在土壤中存活2-3年。
防治方法:
1、选择一些抗病能力强的品种,及时选用药剂对种姜进行防治。
2、实行轮作。与禾本科作物轮作可减轻发病。
3、加强田间管理。出苗后及时剔除病苗。雨后应中耕破除板结,以提高地温,使土质松疏通气,增强苗抗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