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名称: 小麦纹枯病 别名: 无 分类: 真菌病害
病状:
小麦受纹枯菌侵染后,在各生育阶段出现烂芽、病苗枯死、花秆烂茎、枯株白穗等症状。烂芽、芽鞘褐变,后芽枯死腐烂,不能出土;病苗枯死发生在3—4叶期,起初仅在第一叶鞘上出现中间灰色,四周褐色的病斑,后因抽不出新叶而致病苗枯死;花秆烂茎,拔节后在基部叶鞘上形成中间灰色,边缘浅褐色的云纹状病斑,病斑融合后,茎基部呈云纹花秆状;枯株白穗,病斑侵入茎壁后,形成中间灰褐色,四周褐色的近圆形或椭圆形眼斑,造成茎壁失水坏死,最后病株因养分、水分供不应求而枯死,形成枯株白穗。
发病条件:
1、发病适温20℃左右。凡冬季偏暖,早春气温回升快,阴寸多,光照不足的年份发病重。
2、重化肥轻有机肥,重氮肥轻磷钾肥发病重。高砂土地纹枯病重于粘土地、粘土地重于盐碱地。
3、冬小麦播种过早、秋苗期病菌侵染机会多、病害越冬基数高,返青后病势扩展快,发病重。
侵染循环:
病菌以菌丝或菌核在土壤和病残体上越冬或越夏。播种后开始侵染危害。在田间发病过程可分5个阶段即冬前发病期、越冬期、横向扩展期、严重度增长期及枯白穗发生期。冬前发病期,小麦发芽后,接触土壤的叶鞘被纹枯菌侵染,症状发生在土表处或略高于土面处,严重时病株率可达50%左右。越冬期,外层病叶枯死后,病株率和病情指数降低,部分季前病株带菌越冬,并成为翌春早期发病重要侵染源。横向扩展期,指春季2月中下旬至4月上旬,气温升高,病菌在麦株间传播扩展,病株率迅速增加,此时病情指数多为1或2。严重度增长期,4月上旬至5月上中旬,随植株基部节间伸长与病原菌扩展,侵染茎秆,病情指数猛增,这时茎秆和节腔里病斑迅速扩大,分蘖枯死,病情指数升级。枯白穗发生期 5月上中旬以后,发病高度、病叶鞘位及受害茎数都趋于稳定,但发病重的因输导组织受害迅速失水枯死,田间出现枯孕穗和白穗。
防治方法:
1、种植抗病品种;
2、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增施有机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配合施用氮、磷、钾肥。可改良土壤理化性状和小麦根际微生物生态环境,促进根系发育,增强抗病力。
3、适期播种避免早播,适当降低播种量。及时清除田间杂草。雨后及时排水。
4、用种子重量0.2%的33%纹霉净(三唑酮加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用种子重量0.03%-0.04%的15%三唑醇(羟锈宁)粉剂、或0.03%的15%三唑酮(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或0.0125%的12.5%烯唑醇(速保利)可湿性粉剂拌种。翌年春季在冬、春小麦拔节期,亩用有效成分井冈霉素10克,或井冈·蜡芽菌(井冈霉素4%、蜡质芽孢杆菌16亿个/克)26克,或烯唑醇7.5克,或苯甲·丙环唑6-9克、或丙环唑10克。选择上午有露水时施药,适当增加用水量,使药液能流到麦株基部。重病区首次施药后10天左右再防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