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名称: 玉米细菌性茎腐病 别名: 病害分类: 细菌病害
病状:
主要为害中部茎秆和叶鞘。
叶鞘上初现水渍状腐烂,病组织开始软化,散发出臭味。叶鞘上病斑不规则形,边缘浅红褐色,病健组织交界处水渍状尤为明显。
湿度大时,病斑向上下迅速扩展,严重时植株常在发病后3~4天病部以上倒折,溢出黄褐色腐臭菌液。干燥条件下扩展缓慢,但病部也易折断,造成不能抽穗或结实。
发病条件:
1、高温高湿天气适于发病,在26℃-36℃范围内病原细菌都能侵染,适宜温度为30℃-32℃。
2、地势低洼,排水不良有利于发病。
3、植株密度过大,田间通风不良,湿度增高,使用氮肥过多,植株徒长,易发病。
侵染循环:
病菌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翌年从植株的气孔、水孔或伤口侵入。玉米螟、棉铃虫等驻茎类害虫可以传带病原细菌,并造成大量伤口,利于病菌侵染。
防治方法:
1、种植抗病品种。
2、喷施72%农用链霉素水溶性粉剂4000-5000倍液或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