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虫名称: 玉米黏虫 害虫别名: 剃枝虫、行军虫 分类: 鳞翅目夜蛾科
为害特点:
3龄前的黏虫幼虫多集中在叶片上取食,可将玉米的幼苗叶片吃光,只剩下叶脉。
我国从北到南一年可发生2~8代。河北省1年发3代,以为害夏玉米最重,春玉米较轻。黏虫为害夏玉米,主要在收获前后咬食幼苗,造成缺苗断垄,甚至毁种。
在北纬33°(1月份0℃等温线)以南黏虫幼虫及蛹可顺利越冬或继续为害,在此线以北地区不能越冬。黏虫幼虫6次蜕皮变成蛹、直至再变成黏虫蛾后不再吃植物叶子,而改食花蜜,故不再对农业产生危害。
形态特征:
成虫
黏虫成虫体色呈淡黄色或淡灰褐色,体长17~20mm,翅展35~45mm,触角丝状,前翅中央近前缘有2个淡黄色圆斑,外侧环形圆斑较大,后翅正面呈暗褐,反面呈淡褐,缘毛呈白色,由翅尖向斜后方由1条暗色条纹,中室下角处有1个小白点,白点两侧各有1个小黑点。雄蛾较小,体色较深,其尾端经挤压后,可伸出1对鳃盖形的抱握器,抱握器顶端具1长刺,这一特征是别于其他近似种的可靠特征。雌蛾腹部末端有1尖形的产卵器。
卵
黏虫卵半球形,直径0.5mm,初产时乳白色,表面有网状脊纹,孵化前呈黄褐色至黑褐色。卵粒单层排列成行,但不整齐,常夹于叶鞘缝内,或枯叶卷内,在水稻和谷子叶片尖端上产卵时常卷成卵棒。
幼虫
黏虫幼虫共6龄,体长35~38mm,体色多变,发生量少时体色较浅,大发生时体色浓黑。4龄以上黏虫幼虫多呈淡黄褐至黄绿色不等,密度大时,多为灰黑至黑色。头部黄褐至红褐色,有暗色网纹,中央沿蜕裂线有一个“八”字形黑褐色纵纹。黏虫幼虫体表有许多纵行条纹,背中线白色,边缘有细黑线,背中线两侧有2条红褐色纵条纹,近背面较宽,两纵线间均有灰白色纵行细纹。腹面污黄色,腹足外侧具有黑褐色斑。
蛹
红褐色,体长19~23mm,腹部第5、6、7节背面近前缘处有横列的马蹄形刻点,中央刻点大而密,两侧渐稀,尾端具有1粗大的刺,刺的两旁各生有短而弯的细刺2对,雄蛹生殖孔在腹部第9节,雌蛹生殖孔位于第8节。
发生规律和习性:
1、黏虫卵孵化成幼虫,需8~10天;第一次蜕皮需6~7天;第2次至第5次蜕皮,依次各需3天左右,第6次蜕皮需6~7天。黏虫每蜕一皮,个头长大,食量随之增大。
2、黏虫只在幼虫阶段对农业产生危害,喜在温暖湿润麦田、水稻、草丛中产卵。怕高温干旱,相对湿度75%以上,温度23~30度利于成虫产卵和幼虫存活。但雨量过多,特别是遇暴风雨后,黏虫数量又显著下降。
3、黏虫成虫产卵部位趋向于黄枯叶片。在玉米苗期,卵多产在叶片尖端,成株期卵多产在穗部苞叶或果穗的花丝等部位。产卵时分泌胶质黏液,使叶片卷成条状,常将卵黏连成行或重叠排列包住,形成卵块,以致不易看见。每个卵块一般20~40粒,成条状或重叠,多者达200~300粒。
防治方法:
1、早期防治:对低龄黏虫幼虫可选用昆虫生长调节剂进行防治,降低农药污染,保护天敌。每亩可选用5%氟虫脲(卡死克)乳油50-75毫升,或25%灭幼脲悬浮剂30-40毫升,或20%除虫脲悬浮剂5-10毫升,对水50千克均匀喷雾。
2、达标防治:当虫口密度达到防治指标,应立即开展药剂防治。每亩可选用50%辛硫磷乳油、77.5%敌敌畏乳油、40%毒死蜱(乐斯本)乳油75-100毫升,或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50毫升+77.5%敌敌畏乳油50毫升,对水50千克均匀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