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名称: 玉米大斑病 别名: 病害分类: 真菌病害
病状:
主要为害玉米的叶片、叶鞘和苞叶。叶片染病先出现水渍状青灰色斑点,然后沿叶脉向两端扩展,形成边缘暗褐色、中央淡褐色或青灰色的大斑。后期病斑常纵裂。严重时病斑融合,叶片变黄枯死。潮湿时病斑上有大量灰黑色霉层。下部叶片先发病。在单基因的抗病品种上表现为褪绿病斑,病斑较小,与叶脉平行,色泽黄绿或淡褐色,周围暗褐色。有些表现为坏死斑。
发病条件:
1、温度20~27℃、相对湿度90%以上利于病害发展。气温高于30℃或低于15℃,相对湿度小于60%,持续几天,病害的发展就受到抑制。在春玉米区,从拔节到出穗期间,气温适宜,又遇连续阴雨天,病害发展迅速,易大流行。
2、玉米孕穗、出穗期间氮肥不足发病较重。
3、低洼地、密度过大、连作地易发病。
侵染循环:
玉米大斑病菌主要以菌丝体随散落田间的病残体越冬,春季在病残体上产生分生孢子,又风雨传播,着落在玉米上,产生初侵染。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在适宜的温度、湿度条件下,发芽生出牙管,牙管前段分化产生附着胞,附着胞产生菌丝,从叶片气孔入侵,也可以直接穿透叶片的表皮入侵。
防治方法:
1、种植抗病杂交品种,实行轮作倒茬,及时深翻土壤,压埋病残体。
2、发病初期,可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40%克瘟散乳油、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25%丙环唑乳油、10%苯醚甲环唑等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