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名称: 胡麻斑病 别名: 分类: 真菌病害
病状:
水稻各生育期都可发生该病,稻株地上部分均能受害,以叶片发病最普遍,其次是谷粒、穗颈和枝梗。
叶片发病,产生椭圆形或长圆形褐色至暗褐色病斑,因大小似芝麻粒,故称胡麻斑病。病斑边缘明显,外围常有黄色晕圈,病斑上有轮纹,后期病斑中央呈灰黄或灰白色。严重时,叶片上很多病斑相互联合,形成不规则大斑。 穗茎、枝梗受害变暗褐色,与稻穗颈瘟相似。湿度大时,病部产生大量黑色绒毛状霉,比稻瘟病的霉层较黑较长。谷粒受害迟的,病斑形状、色泽与叶片相似,但较小,边缘不明显;受害早的,病斑灰黑色,可扩展至全粒,造成秕谷。
胡麻斑病在田间分布均匀,由下部叶向上部叶片发展。严重时,叶尖变黄逐渐枯死。缺氮的植株病斑较小,缺钾的较大,且病斑上的轮纹更加明显。叶鞘上的症状与叶片症状基本相似,但病斑面积稍大,形状多变,灰褐色至暗褐色,边缘不清晰。
发病条件:
水稻胡麻斑病的发生与土质、肥水管理和品种抗性关系密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用来指示土壤肥力状况受气候影响较小。一般土层浅、土壤贫瘠、保水保肥力差的砂质田和通透性不良呈酸性的泥炭土、腐殖质土等易发病。另外,缺氮、缺钾及缺硅、镁、锰等元素的田块易发病。秧苗缺水受旱,生长不良,发生青枯病或因硫代氰中毒而引起黑根的稻田易发病。
侵染循环:
病菌以分生孢子附着于稻种或病稻草上或以菌丝体潜伏于病稻草组织内越冬。干燥条件下病组织和稻种上的分生孢子可存活2~3年,潜伏于组织内的菌丝体可存活3~4年,病谷和病稻草是该病的主要初侵染源。播种病种后,潜伏的菌丝可直接侵染幼苗。稻草上越冬菌丝体产生大量分生孢子随气流传播,引起秧田或本田初次侵染。
防治方法:
1.以农业防治为主,特别是要加强深耕改土和肥水管理,
2. 药剂防治 重点应放在抽穗至乳熟阶段,保护剑叶、穗颈和谷粒不受侵染。该病化学防治往往在防治水稻稻瘟病、纹枯病时予以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