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名称:黑条矮缩病 别名: 分类: 病毒病
病状:
发病稻株叶色深绿,上部叶的叶面可见凹凸不平的皱折(多见于叶片基部),病株地上数节节部有倒生须根;病茎表面有乳白色的蜡点状突起,早期乳白色,后期褐黑色,病植株根系不发达,须根少而短,严重时根系呈黄褐色。高节位分蘖。
发病条件:
侵染循环:
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流行与灰飞虱种群数量消长及携毒传播相对应。有关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完整发生流行规律尚不完全明朗。该病害主要的越冬虫源、毒源地之一是越南,而飞虱的具体迁飞路径及时间相关报道较少。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1)选育和推广抗(耐)病品种;秧苗期控氮稳磷增邻科学肥水,提高水稻植株抗病能力。
(2)发病地区于水稻收获后翻犁稻田将残株深埋土中,清除田边杂草以防范传播病原媒介昆虫褐飞虱之潜伏。
(3)秧地要远离病田,尽量集中连片统一育秧。
(4)秧田整地时必须事先施药以彻底防除潜伏于附近杂草之媒介昆虫。
(5)种子处理。每公斤稻种拌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20克,待药液充分吸收后播种,减轻稻飞虱在秧田期的前期传毒。
(6)推广防虫网育秧。即播种后用20目防虫网全程覆盖秧田,阻止稻飞虱迁入到秧苗上传毒危害。
(7)对发病秧田,要及时剔除病株(集中埋入泥中),移栽时适当增加本数,保证基本苗数量。
2.化学防治。抓住秧苗期至本田前期关键环节。
秧苗稻叶开始展开至拔秧前三天,要根据稻飞虱虫情监测情况,酌情施药防治媒介昆虫,秧田附近之杂草亦必须同时施药。秧苗移栽前3~5天,喷施“送嫁药”,预防飞虱传毒。药剂宜选击倒快、杀伤力强、高效低毒的药剂,可选用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16-20克/亩(或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50克/亩)加48%毒死蜱乳油80毫升/亩 加入3%植物激活蛋白30克/亩(或2%宁南霉素水剂200ml/亩或5%盐酸吗啉胍可溶粉剂80-100克/亩等抗病毒药剂)及叶面肥。
栽后3-7天及栽后15-20天,各用药一次,亩用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50克/亩加48%毒死蜱乳油80-100毫升/亩,或10%醚菊酯悬浮剂10~20毫升/亩,加入3%植物激活蛋白30克/亩(或2%宁南霉素水剂200ml/亩或5%盐酸吗啉胍可溶粉剂80-100克/亩等抗病毒药剂)及叶面肥对水30-45公斤均匀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