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名称: 恶苗病 别名:徒长病、枪标病、白秆病 分类: 真菌病害
病状:
A:苗期,病株多表现为纤弱、叶鞘拉长,比健株高约30%,色淡,叶片较窄,根系发育不良;
B:本田期:本田期有3中类型。①、徒长型:叶鞘拉长、比健株高约30%,分蘖少甚至不分蘖,叶片狭窄,并自下而上枯黄。中后期出现倒生根,后期变软枯死。②、普通型:株高与健株相当相当、叶色相近,有些发病快,2-3天出现倒生根,并很快枯死。有些持续时间长,除倒生根外,病株外表看不出其他症状,至20天或更久才见枯黄。③、早穗型:比健株早3-7天抽穗,穗头较高、小,6-10天成白穗,未成白穗的籽粒也不饱满。
发病条件:
不同品种抗病性存有差异,据调查,稻谷颖壳裂口数量多的品种,病菌易侵入,发病往往严重。恶苗病菌的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5~30℃,侵害稻苗以35℃时最为适宜,分生孢子在水滴中和温度25℃条件下,经5~6小时即可萌发侵染。土温对恶苗病的发生影响很大,一般土温在35℃时最适宜发病。25℃以下时病株率很低,土温低于20℃或高于40℃时稻株不表现症状。催芽时温度过高,时间过长,有利于病害的发生。相同的育秧方式,催芽播种的发病率比未催芽播种的高。播种受伤的种子或移栽受伤过重的秧苗,病菌易于从伤口侵入,病害发生重。移栽时若遇高温,或插隔夜秧,发病重。收获后脱粒不及时,堆放时间过长,也会增加谷粒受害和污染的机会。氮肥施用过多,也会加重病害的发生。
侵染循环:
病菌以菌丝体在种子内部或表面越冬,或以分生孢子在种子表面越冬。种子萌发后病菌从芽鞘或根部入侵
防治方法:
1、选用无病种子。 建立无病留种田,在发病区更换种植无病品种,留取健壮种谷,去除受伤的种子及秕谷。
2、种子消毒。 进行种子消毒是防治该病的关键,一般用25%施保克乳油2000~3000倍液浸种3~5天,浸种期间将种子搅拌几次,使药液浓度均匀,提高消毒效果。也可用10%浸种灵2ml对水10kg,浸稻种6kg,浸2~3天,均能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石灰水浸种,多菌灵浸种参见稻瘟病防治方法。
3、加强栽培管理。培育壮秧,拔秧时尽量避免损伤稻根,不插隔夜秧,避免高温下插秧,以减轻发病。氮肥使用不宜过多,合理施肥,科学管水,增强稻株的抗病性,控制病害的发生。
4、及时拔除病株。 病株易成为再侵染的来源,因此,在秧田或本田如发现病株要及时拔除,并集中烧毁或深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