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稻瘟病 别名:稻热病、火烧瘟、叩头瘟 分类:真菌病害
症状:稻瘟病在水稻的各个生育期,各个部位均可发生。根据其发病时期和危害部位不同,可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谷粒瘟。叶瘟、穗颈瘟最为常见,危害较大。叶瘟严重时,全田呈火烧状,植株矮缩,新叶难以生长,抽穗艰难。抽穗期穗颈瘟发生严重时,导致大量白穗或瘪粒。稻瘟病无论在何部位发生,其诊断要点是病斑具明显褐色边缘,中央灰白色,遇潮湿条件,病部生灰绿色霉状物(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一、苗瘟:发生于三叶前,由种子带菌所致。病苗基部灰黑,上部变褐,卷缩而死,湿度较大时病部产生大量灰黑色霉层,即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二、叶瘟:在3叶期至穗期,以秧苗分蘖期至拔节为盛期。因气候条件和品种抗病性,大小、形状和色泽表现不同,主要分慢性型、急性型、白点型、褐点型。
1、慢性型病斑 开始在叶上产生暗绿色小斑,渐扩大为梭形斑,常有延伸的褐色坏死线。病斑中央灰白色,边缘褐色,外有淡黄色晕圈,叶背有灰色霉层,病斑较多时连片形成不规则大斑,这种病斑发展较慢。
2、急性型:病斑暗绿色,水渍状,多数为不规则圆形或近圆形,叶片两面都能产生灰白色霉层。多为感病品种、环境条件特别合适、或氮肥过多情况下产生。急性性病斑的大量出现往往是稻瘟病大规模流行的先兆。
3、白点型: 感病的嫩叶发病后,产生白色近圆形小斑,不产生孢子,气候条件利其扩展时,可转为急性型病斑。
高温晴天时急性型初期可转变为白斑型 。
4、褐点型: 多在高抗品种或老叶上,产生针尖大小的褐点只产生于叶脉间,较少产孢,该病在叶舌、叶耳、叶枕等部位也可发病。
三、节瘟:多发生于穗下第一、二节位上,病斑处为褐色小点,以后环状扩大至节部,呈黑褐色,湿度大时,病部大量灰色霉层。后期节干缩凹陷折断以及病节上部分早枯。
四、穗颈瘟:发生于主穗梗至第一枝梗分枝的穗颈部。病斑初期呈水渍状褐色小点,以后逐渐扩展呈褐色或墨绿色。发病早的多形成白穗,发病迟的瘪粒增加,粒重降低,影响米质。枝梗、穗轴也可发病,症状与穗茎发病相似。湿度大时,以上部位都可产生灰色霉层。
五、谷里瘟:产生褐色椭圆形或不规则斑,可使稻谷变黑。有的颖壳无症状,护颖受害变褐,使种子带菌。
发病条件:分生孢子在10—35℃间都可形成和发芽,以25—28 ℃最适宜,湿度80%以上。分生孢子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经6—8小时,即可形成,其发芽须相对湿度90%以上,有水滴和水膜存在。自然条件下此菌只侵染水稻。
侵染循环:
稻瘟病病菌主要在病稻草上越冬,第二年从病稻草上飞到稻田中侵染为害。病稻草上的病菌在干燥的环境下可以活7~8个月,在北方可活1年。而埋入地下或浸入水中1个月就全部死亡。散落田间的草上的病菌经4个月死亡。
病菌传播主要靠风吹,雨、水流、昆虫也可传播。天气转暖,又有雨淋的情况下,越冬病菌会大量复苏,增殖,从堆在田边的病稻草上转移到水稻上为害。病谷上的病菌引起苗瘟和苗叶瘟。但由于气候、育秧方法、播种期不同,对病害的发生作用不同。早稻露地育秧,除华南地区外,其他地方春播时气温低,不利于病菌侵入,传病作用不大;塑料薄膜育秧的秧田,温度和湿度较高,常引起发病。 晚稻育秧气温在20℃以上,又采用湿润秧田,病菌增长很快,传播为害,与发病关系较大。
防治方法:
1、因地制宜选用2-3个适合当地抗病品种。
2、充分利用光热资源,促进早分蘖,提高分蘖成穗率,主要是避开夏季(一般是8月)低温,大家公认早栽增产,在适时早栽的前提下,提早结束栽期就显得重要。
3、合理施肥是稻瘟病防治的难点。它要求各种养分要配合适当,施肥时间要及时,施肥方法要对头。做到前期轰得起,中期稳得住,不疯长,不脱肥,出现正常的两黑两黄,后期不恋青,不早衰。
掌握水稻生育过程中,“两黑两黄”的生长发育规律。
4、达以水调温,调气,调肥的作用。分蘖末苗够晒田(晒到田成“鸡脚裂”时即可灌水),对预防穗瘟有好处,在水源条件差的情况下,就要慎重行事。
5、种子处理。用56℃温汤浸种5分钟。用10% 401抗菌剂1000倍液或80% 402抗菌剂20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浸种2天。也可用1%石灰水浸种,10-15℃浸6天,20-25℃浸1-2天,石灰水层高出稻种15cm,静置,捞出后清水冲洗3-4次。用2%福尔马林浸种20-30分钟,然后用薄膜覆盖闷种3小时。用多菌灵0·2%多菌灵,多福粉或福美双药液浸种48小时,不洗净催芽播种;在没有药的情况下用石灰浸种。
6、药剂防治:
⑴、抗侵入剂包括黑色素合成抑制剂和细胞壁合成抑制剂
⑵、部分三唑类、米唑类、苯并米唑类、无机硫类
⑶、部分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化合物(线粒体呼吸抑制剂)
⑷、部分抗生素类:春雷霉素(影响蛋白质生物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