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名称: 水稻纹枯病 别名:青粉病、谷花病、伪黑穗病丰产果、丰产病 分类: 真菌病害
病状:
只为害穗部个别谷粒,少的1~2个,多的十几个,发病初期病粒与健康谷粒差异不明显。开花至乳熟期发生,菌丝在谷粒内形成菌丝块,逐渐增大,内外颖张开,露出黄绿色块状物,最后膨大,,几乎完全包裹外颖,形似玉米粒,比健粒大3~4倍,呈黑绿色,以后龟裂,散出墨绿色粉状物(即厚垣孢子)
发病条件:
气温24~32℃病菌发育良好,26~28℃最适,低于12℃或高于36℃不能生长。水稻抽穗扬花时低温、多雨,特别是连阴雨,发病重。品种间抗病性存有差异,杂交稻发病重于常规稻,粳稻重于籼稻。氮肥使用过多及穗肥用量过大,淹水、串灌均会加重病害的发生。
侵染循环:
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其次也可借厚垣孢子在被害谷粒内或健谷颖壳上越冬。 病菌早期侵害子房、花柱及柱头,后期侵入幼嫩颖果的外表皮,蔓延到胚乳中,然后大量繁殖并形成子座。病菌侵染后,首先在颖壳合缝处露出淡黄色菌块,后膨大如球,包裹全颖壳成墨绿色,最后龟裂,散出墨绿色粉末。
防治方法:
1、种子消毒。 用1%的石灰水浸种,水面高出种子10~12厘米,夏稻浸种2~3天,浸种时不要搅动水面,以免破坏表面薄膜降低杀菌效果,浸种消毒后要用清水洗净。也可用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浸种32小时,或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浸种48小时。
2、加强栽培管理。 施足基肥,增施农家肥,合理使用磷、钾肥,适量使用氮肥。避免大水浇灌,应适时烤田,浅水勤灌,后期干干湿湿。
3、药剂防治。 稻曲病以预防为主,最佳时机一是全田1/3以上剑叶全部抽出,即俗称“大打包”时用药(约距出穗时间5—7天左右),此时正是病菌的初侵染高峰期;二是破口始穗期,一般提前3-5天用药。稻曲病登记药剂较少,常见的有咪鲜胺、己唑醇、戊唑醇等,实际生产应用中,防治水稻稻瘟病、纹枯病时使用的化学药剂往往对稻曲病有兼治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