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名称: 花生焦斑病 别名:花生叶焦病、花生枯斑病 分类: 真菌病害
病症:
主要为害叶片,也可为害叶柄、茎和果针。
叶片:通常先从叶尖开始发病,少数从叶缘发病,病斑呈楔形或半圆形,由初期褪绿渐变黄、变褐,边缘深褐色,周围有黄色晕圈,后变灰褐、枯死破裂,状如焦灼,上生许多小黑点即病菌子囊壳。叶片中部病斑初与黑斑病、褐斑病相似,后扩大成近圆形褐斑。该病常与黑斑病、褐斑病混生,有明显胡麻斑状。在焦斑病病斑内有黑斑病或褐斑病或褐斑病、锈病斑点。收获前多雨情况下,该病出现急性症状。叶片上产生圆形或不定形黑褐色小渍状大斑块,迅速蔓延造成全叶枯死,变黑褐色,并发展到叶柄、茎、果针上。
茎及叶柄:病斑呈不规则形,浅褐色,水渍状,上生小黑点。
发病条件:
1、子囊孢子扩散高峰是在晨露停息和开始降雨时,气温25~27℃,相对湿度70%~74%,有利于予囊孢子发生。
2、寄主抗性:据观察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显著。
3、环境:高温高湿有利于孢子萌发和侵入。
4、栽培:田间湿度大、土壤贫瘠、偏施氮肥发病重。
侵染循环:
病原以子囊壳和菌丝体在病残体上越冬或越夏。传播:遇适宜条件释放子囊孢子,借风雨传播至花生叶片上,萌发芽管直接穿入花生叶片表皮细胞。后病斑上产生新的子囊壳,释放子囊孢子进行再侵染。子囊孢子扩散高峰在晴天露水初干和开始降雨时。
防治方法:
1、选种抗病品种;实行轮作;及时清除田间病株残体,减少菌源;深耕深翻,适时播种;加强田间肥水管理,增强植株长势。
2、当10~15%病叶率,病情指数3~5时,可选用:50%三氯异氰尿酸、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5%百菌清,相隔10~5天喷1次,病害重的喷2~3次。严重时可选用10%苯醚甲环唑、30%苯甲·丙环唑进行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