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名称: 棉铃疫病 别名:棉铃湿腐病 分类: 真菌病害
病状:
苗期发病.棍部及茎基部初呈红褐色条纹状,后病斑绕茎—周。弓及茎基部坏死,引起幼苗枯死子叶及幼域真叶受害,病斑多从叶缘开始发生,初呈暗绿色水渍状小斑,后逐渐扩大成墨绿色不规则水渍状病斑。在低温高湿条件下迅速扩展,可蔓延至顶芽及幼嫩心叶,变黑枯死;在天晴干燥时,叶部病斑呈畏水褪绿状,中央灰褐色,最后成不规则形枯斑,叶部发病,子叶易脱落。为害棉铃,多发生于中下部果枝的棉铃上。多从棉铃苞叶下的铃面、铃缝及铃尖等部位开始发生,初生淡褐、淡青至青黑色水渍状病斑,不软腐,后期整个棉铃变为有光亮的青绿至黑褐色病铃,多雨潮湿时,棉铃表面可见一层稀薄白色霜霉状物。
发病条件:
1、病菌随雨水或灌溉水传播。
2、积水可造成疫病大面积发生。
3、虫害重、伤口多发病重。
4、铃期多雨、氮肥多、生长旺盛、果枝密集发病重。
侵染循环:
遗落在土壤中烂铃组织内的卵孢子、厚垣孢子、孢子囊是翌年该病的初侵染源。病菌在铃壳中可存活3年以上,且有较强耐水能力,病菌随雨水溅散或灌溉等传播。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
2、实行宽窄行种植,增加田间通风透;
3、避免过多、过晚施用氮肥,防止徒长、及时去掉空枝;
4、治虫防病,减少伤口;
5、药剂防治:代森锰锌、甲霜锰锌、克露、杀毒矾、金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