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虫名称: 蓟马 害虫别名: 蓟虫 分类: 缨翅目
为害特点:
蓟马以成虫和若虫锉吸植株幼嫩组织(枝梢、叶片、花等)汁液,被害的嫩叶、嫩梢变硬卷曲枯萎,叶面形成密集小白点或长形条斑,植株生长缓慢,节间缩短。
形态特征:
体微小,体长0.5-2mm,很少超过7mm;黑色、褐色或黄色;头略呈后口式,口器锉吸式,能挫破植物表皮,吸允汁液;触角6-9节,线状,略呈念珠状,一些节上有感觉器;翅狭长,边缘有长而整齐的缘毛,脉纹最多有两条纵脉;足的末端有泡状的中垫,爪退化;雌性腹部末端圆锥形,腹面有锯齿状产卵器,或呈圆柱形,无产卵器。
发生规律和习性:
1、蓟马喜欢温暖、干旱的天气,其适温为23℃-28℃,适宜空气湿度为40%-70%;湿度过大不能存活,当湿度达
100%,温度达31℃时,若虫全部死亡。
2、保护地栽培环境条件有利于蓟马的发生,由于其繁殖速度快,若不及时防治,会造成灾害性危害。
防治方法:
1、物理防治:利用蓟马趋蓝色的习性,在田间设置蓝色粘板,诱杀成虫,粘板高度与作物持平。
2、根据蓟马昼伏夜出的特性,建议在下午用药。
3、化学防治:吡虫啉、阿维菌素、噻虫嗪等。